黃金土豆餅商用技術視頻教程
黃金土豆餅,一款備受大眾喜愛的街頭美食,外表酥脆、內里軟糯、營養(yǎng)美味、價格實惠,憑借低成本、...
Z:您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喜愛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?
D:上學的時候。上初中的時候,給我有一個學期的印象是最深的,那一個學期學習的東西到現(xiàn)在都影響著我。當年教我們語文的老師是一些剛從師范學校畢業(yè)的新老師,我們四十八中有一個語文的老教授,帶著這些新老師備課,做課題研究。
當時我們班主任語文老師叫張竟成,其實也就比我大三四歲。我們關系非常好,他看我特別喜歡語文,就帶著我參加老師的備課,就有一段時間系統(tǒng)地學習中國文學史,其中特別重要的一段就是魏晉南北朝文學史。在大董的經營中,我們每個店都做一個朝代的主題,其中金寶匯做的就是魏晉南北朝主題。包括這次我們深圳店,其中就做了一個陶淵明主題。我們市場部的經理們當時選了很多陶淵明的詩句,我也跟他們一塊挑了很多詩句,我就跟他們說一定要挑大眾耳熟能詳的,而且一定要讓客人到店以后馬上就能知道這是陶淵明的詩句,一定要朗朗上口。這些東西全都是和當年的喜好很有關系的。
Z:那個時候最欣賞的古人是誰?
D:比如陶淵明,因為那是先入為主的,印象最深的。這些年在不斷地打破我對前人的一些認識。像王維,很長一段時間在我心目中,不管是從各個角度上說,并不是占很重要的位置。比如說繪畫,王維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人畫的開山鼻祖,但是在繪畫里邊,我并不覺得王維是一個畫家。詩詞也不覺得王維在唐詩里面占的位置有多重要。但是也是再通過我們后來的經營,比如和胡赳赳這些老師們,平時一起說話聊天,或者在探討大董的文化淵源的時候,或者是出處和借鑒的時候,他們會去幫我們總結,從他們的言語里邊,能夠使我們的思想認識不斷去更新。
Z:念完MBA之后做店經理,那個時候在菜品制作、設計和研發(fā)方面的狀態(tài)是什么樣的?
D:我記得大董是從95年提出“酥不膩”烤鴨的概念,包括這個詞是怎么來的,就是先有“酥不膩”這個概念。我當時有一個攝影師是新加坡的,叫賀啟東。因為過去菜譜全都是字,中國的菜譜有圖片,我記得應該是從大董開始的。他的攝影技術,我們看到圖片以后,跟國內的是不一樣的。國內的中國烹飪有一個攝影師,一天能拍三十張,到了賀啟東這一天就拍十張。我當時是不懂攝影的,但就是覺得他拍的好。而且和賀啟東聊天的過程中,他能給我們一些新的國外的一些信息。
Z:他講的哪些信息讓你覺得眼前一亮,是以前沒有聽過的?
D:那時候我們還沒有怎么出過國,我88年出過一次國去新加坡。當時北京市評選第一屆“北京市紫禁杯服務大獎”,整個服務旅游行業(yè)有30名,我是作為餐廳的代表到新加坡。我記得當時給我們集訓的時候,還要講出國的一些紀律,每個人還有500塊錢置裝費。我當時工資300塊錢左右,那個時候就有500塊錢置裝費,500塊錢夠做兩身西服的。
Z:為什么想到研發(fā)“酥不膩”烤鴨?
D:這和我當經理是有關系的,當經理經常跟客人聊天。團結湖烤鴨店是不得了的一個店,我們記得在八幾年的時候,北京市有特別著名的4家飯館,叫“三刀一斧”,釜山烤肉、香港美食城、還有安定門香滿樓,都是極端地貴。團結湖這個店到什么程度呢,85年開業(yè)是鋪地毯的?腿嘶旧蠂鴥鹊目腿撕苌,歐美客人多,F(xiàn)在這些年到中國旅游的日本人少了,那時候日本人比歐美人的消費還要高。團結湖去的客人基本都是歐美的客人,而且全都是打著領帶進去的。
85年開業(yè)的時候,每人最低是15塊錢。現(xiàn)在團結湖已經是一般的一個餐廳了,85年在北京是非常高端的一個餐廳。我記得當時除了烤鴨以外,它的一道菜就是燒熊掌,當時一個熊掌700塊錢。最低消費一個人15塊錢,一個熊掌能達到700塊錢。包括黃燜魚翅也是團結湖的一個大菜,也得七八百塊錢,所以是一個相當高消費的地方,而且是只吃套餐。對于套餐也是我心中的一個理想,進來的客人沒有點菜的權利,全都得是我給你安排菜,你只說你消費多少,經理現(xiàn)寫菜單。當時大部分要預定的,提前一兩個月。
我去了十里堡一段時間以后,這個店就開始衰落了,短短的五六年時間就衰落了。那時候社會餐飲也多了,旁邊有香港美食城,很多餐廳雨后春筍般出現(xiàn),尤其高檔餐廳一下就很多了。慢慢團結湖就有點沒落了,后來都到外邊去賣羊肉串去了,一到晚上七八點,把桌子抬出去,掛上燈,賣羊肉串。而且好像有一段時間還炸油餅,廚師長要自告奮勇早上起來去炸油餅。當時的經理還說炸油餅不能用好油,要用黑的油,油餅才能上色。面團一進油鍋里就看不見了,翻起來以后才看得見,馬上就上色了,好像那樣省油似的。
我那時候三十來歲,我們那個時候的心智比現(xiàn)在的小孩要差很多,有很多不懂的事。所以現(xiàn)在看服務員、小廚師,老覺得他們挺笨的,為什么不多想想,其實那時候我們比人家多想不了多少。所以我當經理的時候,經常跟客人聊天,當時北京人慢慢就有了這句話,“我們都是請外地的朋友,我們不愛吃烤鴨”。當然這句話是有兩種心態(tài),一種是表明我有能力消費,我經常吃,烤鴨對我來講不是稀罕的東西。關鍵要表達的是我是地主,表達我在朋友之前要有一種富有、有見識的姿態(tài)。另外還有一種,北京烤鴨油太大了。當時二三十年前的消費觀念和現(xiàn)在不一樣,比如那個時候吃餃子,我們要吃一咬一流油的餃子,F(xiàn)在包餃子恐怕跟那個時候包餃子的技術狀態(tài)和要求都已經不一樣了,我記得那時候一定是一咬一流油,現(xiàn)在就沒有這個概念了。
三十年前吃烤鴨一定要肥而不膩,我們現(xiàn)在是酥而不膩。90年前后,經過改革開放12年以后,整個中國社會的消費的觀念都在轉變。第一是能吃飽了,在吃飽的前提下已經在往更加精致化,更加豐富多樣,包括健康的方面注意了。不能吃大油、高鹽的食物。健康之后還要注意食品安全。當時整個消費觀念都在慢慢轉變,過去肥而不膩的烤鴨,客人總是吃,吃的體型都開始變了。所以帶外地的朋友吃北京風味,要吃烤鴨,但是我自己不吃。
這給我的啟示就是,如果全都是這種心理那烤鴨就沒有市場了,從那時候就開始研究怎么去掉油的問題。其實油去掉很簡單,過去一只烤鴨四十分鐘就出爐了,那就是肥而不膩的。后來我們就慢慢一點一點研究,比如四十分鐘、五十分鐘、一個小時,現(xiàn)在大董烤鴨基本上是在一小時十分鐘,延長了半個小時,這樣就把油烤下去了。但烤鴨的難度也是,把油烤下去了,相對的它里邊的肉可能也要烤干了。
所以怎么能把肉的汁水保留住,同時把鴨皮油去掉,鴨皮還能蓬松,這就是后來慢慢研究的一系列的重點,將近得有五六年的時間。我記得當時研究烤鴨,油去掉以后跟著出現(xiàn)的一個問題就是,鴨皮的纖維有時候更粗老了,鴨皮嚼不動。所以就要解決鴨皮酥脆,纖維能夠化掉的問題。
這里邊就研究烤鴨的整個工藝,比如晾坯。北京過去的烤鴨能夠達到外脆里嫩和北京的氣候有關系。就是春天風干,過去很多北京的烤鴨是在胡同里掛著,胡同里掛著就有了穿堂風,是一個自然的風道。所以過去講究在春天吃烤鴨,春天能夠把鴨皮吹干。還有北京立秋貼秋膘,不光只是吃爆烤涮羊肉,其實還有立秋以后吃烤鴨。
烤鴨傳統(tǒng)上在夏天有一段時間叫歇伏。歇伏就是不開張了,已經形成了市場的一種規(guī)律。到立夏開始就關門了,立秋之后再開門。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,烤鴨肥膩,夏天人肯定吃肥膩的東西沒有胃口。還有一個原因是從鴨坯的角度。我們現(xiàn)在都有冰箱,有風干冷庫,在過去完全是靠自然風風干。烤鴨是從腋下開一個一寸長的小口,從這里把內臟掏出來,鴨的整體是不能破的。即使如此,在自然狀態(tài)下,夏天風干鴨坯的時候,經常有一個現(xiàn)象,我們叫臭膛。第二天烤鴨,頭一天夜里兩三點鐘的時候就把烤鴨拿出來用電風扇吹。還不能早,早了更容易臭膛。兩三點鐘拿出來,吹到第二天十一點烤的時候,鴨已經臭膛了。當時從市場來講,老客人也都知道,在夏天他不會給你提這個意見,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個經常的狀態(tài)。
還有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。89年的時候,我們廚房有些當時你看特別老實的徒工或者師傅,平時都乖著呢。但89年的時候一上街,他們突然就變得兇神惡煞一樣。到了前廳就把臺布撕了,撕完以后繞在脖子上、頭上,恨不得拿著菜刀就上街游行去了。而且大伙都覺得很正確。反正那時候我覺得,心里就說跟我們有什么關系呀,我當時就那么想。后來大伙全都上街游行去了,我記得我一個人在庫房里面刻西瓜,那是我記憶特別深刻的一個場景。而且對他們我覺得心里還多少有點反感,我說你游行就游行,你把臺布撕了干什么呢,臺布是你們家的嗎?
Z:第一次向市場推出“酥不膩”烤鴨是在什么時候?
D:應該就是在95年前后。當時是有爭議的,因為那段時間正好處在消費觀念發(fā)生劇烈變革的過渡時期。有的人已經意識到我應該注意健康的問題,有的人可能還覺得你的烤鴨不對呢,我記得客人跟我說過,我就是要吃一咬一流油的烤鴨。
但是有一個變革對客人的影響非常大,就是現(xiàn)在全中國的烤鴨調料的八個味道的格碟,是我親自設計的,自己畫圖。當時這圖紙沒留下來是我挺大的一個遺憾。畫完以后我找的唐山的紅玫瑰瓷廠燒的那個盤子。
當時影響最大的是大董恢復的傳統(tǒng)的幾種吃法。我說的是恢復,很多人都認為是大董創(chuàng)造的,鴨皮蘸白糖、包蔥、蘸蒜泥,其實不是。這是我看《全聚德史話》這本書里邊,其中有一段,“大宅門里的太太小姐們,既不肯吃蔥也不肯吃蒜,卻將那細細的白糖蘸鴨皮來吃”?赐赀@句話,知道烤鴨原來還有這樣的一種吃法。大宅門里的太太小姐,不能吃蔥蒜,有異味,那么就蘸白糖吃。那我們就試試吧,那時候有一個概念,一定要有一個講究的東西,心里有一個意識就是要做餐廳的差異化。
我是91年去上學,剛才說的是95年,那時候已經有意識,已經學過市場細分、目標消費心理等等。有了這種初步的經營管理的意識,很管用,我自己到現(xiàn)在還是就這一點理論。有時候跟我們經理們說,不管是現(xiàn)在的經營管理理論多高深,和古人做生意的生意經都一脈相承,只是不同時期表達的語句和表述方法不一樣,其實它的意思全都一樣。
八味格碟對整個烤鴨市場的觸動是特別大的。當時漁陽飯店旁邊的一個烤鴨店,有一段時間特別特別火。這個店的經理是我們朝陽飲食公司退休的一個經理,當時這個飯館是在雙井的西南角,叫雙井服務樓,和我們團結湖一個烤鴨廚師一塊在那做了一個烤鴨店。他立刻就把我們的味道挪到那去了,對整個烤鴨市場的影響都非常大,包括后來全聚德也恢復了八個味道,現(xiàn)在格味碟是全國烤鴨的標配,后來在這幾種味道上又加各種醬,都是在這個基礎上。
除此以外,我們叫“酥不膩”,這三個字我們現(xiàn)在非常遺憾當時沒有注冊商標,意識還沒提升到那個程度上,F(xiàn)在“酥不膩”我們再想注冊它的時候,發(fā)現(xiàn)已經成為一個社會行業(yè)用語了。就像北京烤鴨一樣,北京烤鴨全聚德也注冊不了,誰也注冊不了。全國賣大董烤鴨都要用“酥不膩”的鴨坯,這個鴨坯實際上是沒有的,是我們給叫出來的,是我們的一種工藝制法。
除了“酥不膩”這三個字,大董叫“酥不膩”,標榜烤鴨的品質程度。后來便宜坊也模仿大董的“酥不膩”叫“蔬香酥”,便宜坊的燜爐烤鴨灌湯,各種蔬菜打成汁灌在里面,叫“蔬香酥”。全聚德后來叫“酥皮烤鴨”。但是我自己覺得有兩點,第一大家能夠接受這個概念挺好的,第二說明這確實是對整個烤鴨市場的推進,而且這個概念大家能夠認可,應該說符合消費觀念。
Z:98年您在北京的烤鴨市場是不是已經非常成功了?
D:剛才我們說團結湖烤鴨店曾經有一個低谷。我當經理從89年開始,到98年已經將近10年了。當時在整個烤鴨行業(yè)里邊,團結湖烤鴨店又重新確立起來了。但還是排在了一個烤鴨店后面,就是九華山烤鴨店。當時在北京市將近有七八年時間,九華山烤鴨店在整個烤鴨市場里面,已經把全聚德烤鴨店在某種程度上把名氣比下去了。我們過去有一句話叫“廚界無口不夸譚”,就是譚家菜。還有“戲界無口不夸譚”,就是譚鑫培。當時有一段時間就是,吃飯的這些老客人,一說烤鴨就是九華山。
應該說大董在某種工藝上,或者某種啟發(fā)上,我們是受了九華山一定的影響。比如鴨皮的厚,當時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九華山的烤鴨鴨皮能達到這么厚。九華山的老板叫王秋生,他是全聚德王府井店的烤鴨總廚,他很早就下海了,然后在九華山做了這么一家店。這家店影響到什么程度,當時鄧小平、萬里,包括很多的領導們,全都能去給他捧場。給他影響最大的是當時北京市一商局的局長,北京市商委主任,給他的支持是最大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文轉載自:味覺大師
熱門精品廚藝教程推薦:
鹵肉卷餅技術 正宗肉夾饃技術 黃金土豆餅 老濟南把子肉 正宗原汁燉牛肉 涼皮商用教程 果香雞柳棒 正宗麻椒雞商用技術 廚師寶典 夜市新寵芝士黃金薯 網紅臭豆腐技術 驢肉火燒技術 柳州螺螄粉配方 蟹黃鍋巴雞技術 秘方排骨米飯 正宗臺灣鹵肉飯 可真正商用的包子技術 正宗新疆椒麻雞 醬香米線 鍋巴土豆 香辣肉醬面/米線 臺灣牛肉面 單縣羊肉湯 襄陽牛肉面 楊國富麻辣燙 秘制紅燒肉 麻辣串炸串 青一色特色菜 酸辣粉技術 黃燜雞米飯 千里香餛飩 棗莊辣子雞 重慶麻辣魚 牛雜湯 淮南牛肉湯 麻辣香鍋 過橋米線/砂鍋米線土豆粉 安徽牛肉板面 ...更多
該文章共4頁